当家人被羁留在看守所,家属往往既焦虑又迷茫。以下整理了家属最关心的5个关键问题,帮你理清思路,避免走弯路。
1. 上帐规则:不是“充多少用多少”
看守所允许家属为在押人员上帐(存钱),用于购买食品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。但需注意:每月集体采购通常仅2次,错过购买时间需等下月;上帐金额有上限(500-1000元不等),且每月实际可用额度仅几百元,并非“充多少用多少”。部分家属试图通过“上帐-下帐”传递信息,但此方式存在风险,不建议采用。
2. 监所安全:24小时监控,无需担心“挨打”
“在里面会不会被打?”这是家属最常问的问题。答案是:不会!现代看守所均配备24小时无死角监控,若发生动手行为,涉事人员将被立即处以14天镣铐约束。只要在押人员不主动挑事,基本无需担心安全问题。
3. 请律师:别当“甩手掌柜”
律师的作用是提供法律帮助,而非“包办一切”。部分家属误以为“请了律师就万事大吉”,实际律师需与家属、在押人员三方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。若完全依赖律师“代劳”,反而可能错过关键沟通节点,导致法律帮助效果打折扣。
4. 退赃退赔:时机比“退不退”更重要
退赃退赔是必要程序,但何时退、如何退大有讲究。退得过早可能失去谈判筹码,退得过晚可能被认定为“认罪态度差”。需结合案件进展,在满足特定条件(如取得受害方谅解、关键证据固定)后再操作,才能最大化维护当事人权益。
5. 寄信收信:流程比想象中“慢”
多数看守所允许寄信,但需提前确认规则。信件会经前台签收、拆封检查,确认无违规内容且当事人未被严管后,才会转交。回信流程更复杂:假设看守所每月第一、三周周五收信,管教可能延后1-2天取信,在押人员需在固定时间写回信,再经审核、邮寄,整个过程可能耗时10-15天。若错过管教取信时间,周期还会顺延。
家属若有其他疑问,欢迎留言。理解你的焦虑,但理性应对才能更好帮助家人。